不忘初心•匠心传承
杨湛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来,孜孜不倦,潜心育人,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工匠人才,深受师生和艺术界同仁的爱戴。他致力于紫砂艺术的研究和创作,始终坚守、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,在艺术创作上,他贴近生活、走进传统、开拓未来,热情讴歌新时代。他整日不知疲倦的进行个人创作研究和教学,获得了众多代表性成果。其作品多次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,深受业内人士和藏家的好评。
以工匠精神筑梦紫砂工艺
近5年以来,在赓续传统紫砂的同时,杨湛追求并使自己的创新作品符合功能合理、视觉美观、文化传承、内蕴深厚的艺术原则。他的紫砂作品工精、型美,文化内涵深厚,硕果累累的作品获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奖项20余项,在这当中获全国性专业奖项8项,其中紫砂作品《水浒·鲁智深下山》获中国工艺美术“百花奖”金奖;作品11次入选国家级、省级行业展览,其中紫砂壶作品《无形-离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,紫砂雕塑《独酌》被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收藏。传统也好,随性也罢,杨湛始终以从容的微笑、沉静的心态,唤醒了他手中的每一抟土。他通过艺术创作,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,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,为传统工艺美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以强技行动实现自身价值
杨湛结合自己的紫砂创作实践、企业服务和行业研究,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总结,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,与行业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。其中,在《福建茶叶》上发表了论文《紫砂茶宠所承载的茶文化内涵》和《基于茶文化的紫砂市场现状及营销新模式探索》;在《中国文艺家》发表《工艺传统与造型观念——大运河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常州工艺美术》。在《民族美术》《常州日报》等期刊报媒发表艺术作品 17件。在此研究基础之上,他主持了“大运河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常州工艺美术研究”,获得“常州市第十六届社会科学研究课题”资助并结题。在艺术领域内不断汲取新知识,不止于脚下的步伐,感受内心的领悟与触动,才能做出更具灵魂的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。
以师者之道传授精湛技艺
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,杨湛深感“感人心者,莫过于艺术;传文明者,莫过于教育”。他多年的心血孕育了累累硕果,桃李满园。辅导学生创作和训练,指导的学生作品参赛获得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“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”一等奖 2项、二等奖 1 项、三等奖 1 项;指导学生作品参赛获得上海教育委员会主办的“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“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;个人获得省级以上“优秀指导教师” 5 次;通过校企合作,为企业培训员工80余人,显著提高了员工专业技能。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员工在创新创业方面,学生毕业后共15人创办企业,2人完成职称晋级;总结教学经验后,向社会分享自己的经验。杨湛针对工艺雕塑的教学改革和技能训练,撰写并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《‘后现代’语境下的高校雕塑教学改革及其对策》和《现代师徒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探析》并发表;他参与完成的教学成果“高职纺织艺术类专业产学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”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“二等奖”。他爱岗敬业,致力于传承紫砂技艺,传播紫砂文化,为紫砂艺术的繁荣努力作出应有贡献。
以企业为媒服务社会发展
杨湛除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紫砂泥塑技艺的演变发展,除了带徒弟传授技艺外,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、联合办学等,依托大师工作室,搭建学生成长平台,注重对学生艺术创立的培养,让学生感受、学习和热爱紫砂,为培养工艺美术后继人才尽心尽力。为了帮助学生与行业有更好的链接,他先后加入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、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等,并担任常州雕塑家协会秘书长一职,并在任职期间组织学生参与了“全国雕塑艺术大赛”等大赛和展览的筹备工作,使学生获得了展览的相关社会经验。在下企业锻炼过程中,为有需求的公司提供雕塑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,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。为企业设计的产品,获得个人外观专利和作品k8凯发的版权登记 40 余项,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 300 多万元。他的努力也获得了政府机构的肯定,2020年本人被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“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”荣誉称号,同年,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“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优青“人才称号。2020年常州晚报“身边的工匠”栏目对本人进行采访,文章刊登在中国常州网和新浪网。
以砥砺之态圆韶华之梦
一转眼杨湛已经做了20年的“工匠”,在多年的创作中,取得非常令人称赞的成就,也逐步融入当代紫砂雕塑艺术的主流。他的紫砂作品造型严谨,而且讲究气韵生动,传统造型和当代艺术兼收并蓄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。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的会员,不停去探索传统紫砂与现代国际化陶艺的融合,与时代接轨,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紫砂陶艺语言的作品推向国际,用事实行动和优秀的作品来向世界证明我们的文化自信。荣誉加身,他却坚持砥砺前行,无时无刻都在用“敬业、精益、专注、创新”的工匠精神指引自己,明确志向,安心学习,增长才干,坚定不移地走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手工艺传承之路,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当地的旅游、文化产业,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工匠精神。